方剂是由药物技一定规则配伍组织而成。这些药物通过配伍组织之后,一方面能增强它的原有作用,另方面也能解除其毒性,消除或缓和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并能调整人体的失调,因而,方剂的效果与单味药物有所不同,即它能更好地适应患者的复杂病证,提高治疗效果。
方剂是由药物技一定规则配伍组织而成。这些药物通过配伍组织之后,一方面能增强它的原有作用,另方面也能解除其毒性,消除或缓和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并能调整人体的失调,因而,方剂的效果与单味药物有所不同,即它能更好地适应患者的复杂病证,提高治疗效果。由于药物的作用很复杂,古今的有效方剂,都是历代医学家根据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而制订的。中药方剂的组成和运用已有一套理论和基本规律,并非杂乱无章或只是药物的堆砌。
1、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主要是根据四诊八纲所掌握的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适当配伍药物,规定必要的剂量组织成方。中药方剂中的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李东垣说过:“主病之谓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别之,此制方之要也。”所谓“君臣佐使”的意义就是:君药是一方中的主药,是针对疾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和加强君药功效的药物。佐药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对主药有制约作用,适用于主药有毒性或性昧太偏的;二是能协助主药治疗一些次要症状,适用于兼证较多的患者。使药,一般为引经药,引导诸药直达病所,但有时只是用以调和诸药。历代医药中,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非常严格,加减一味药或一味药用量的多少均起了不同的作用,将其称为另一方剂。现代的方剂则不甚严格,还有某些所谓“治癌”药方中,寒热温凉用了几十味药,这不符合君臣佐使的制方用药规律,故其药效也就难以估计了。
2、组成变化
在临床上,运用方剂时必须要加减化裁,才能切合病情。正如徐灵胎所指出;“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悉与古方前所陈列之证皆合,更与方中所用之药无一不与所现之证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说明所选方药必须与辨证病情相合。方剂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药味加减化裁
药味的加减视病情变化而定,但加减是在主证未变的情况下使用的,如果主证已经改变,那就不是药味的加减变化,而是属于治法和方剂改变的问题了。例如我们有时应用《温病条辨》中的三仁汤(白蔻仁、杏仁、生薏苡仁、飞滑石、竹叶、通草、半夏、厚朴)治疗肿瘤病人有湿遏热伏的症状,即肿瘤病人发热而症见湿热蕴结者,患者湿热逗留气分,头痛身重、午后身热、胸闷不饥、面黄、苔白腻、脉孺滑者,有时用三仁汤为主能使之热退。但本方减去滑石、通草、竹叶,加入藿香、豆豉、猪苓、赤苓、泽泻.就成为藿朴夏苓汤(《医原》)了。两者同属芳谈宣化之剂,治湿温之邪在气分而湿邪偏重者,但三仁汤用滑石、通草、竹叶,清热利湿作用较胜;藿朴夏苓汤多藿香、二等、泽泻,则它的芒香化浊,淡渗利湿之力则较强,故两者作用有区别,在应用上亦有差异。
(2)药星加减变化
古代方剂中,同样几个药物的方剂,由于药量的加减,治疗适应症和范围亦有不同,方名亦因之改称。最明显的例证即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用大黄、枳实、厚朴三味药,按不同药量比例,变更君臣佐使组成不同治疗作用的三个方剂:即小承气汤(大黄四两为君,枳实三枚为臣,厚朴二两为佐使),主治阳明腑实,大便秘结,潮热谵语等证;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为君,枳实五枚为臣,大黄四两为佐使),主治腹胀满,大便秘结等证;厚朴大黄汤(厚朴一斤,大黄六两为君,核实四枚为臣使),主治支饮胸满。小承气汤证的病机是阳明腑实,故主用大黄攻下;厚朴三物汤的病机是气机阻滞,故重用厚朴以除满;厚朴大黄汤证的病机是胸有支饮,故并用厚朴、大黄为君以开胸泄饮。三方药量不同,用意各异,故易名以示区别。在现代方剂中,药量加减仍应重视,特别在复方中有时攻补兼施,寒热并用,这时如果剂量有了变化,整个方剂的药性就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必须根据攻补的要求,调整药物的用量,加重点以补虚扶正为主,则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而分别加重药量,如欲攻邪为主,则应重用解毒抗癌之中草药。
药味与药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辨证关系,组方严密、审证精确而又能抓住重点,就能做到药少力专;相反,采取大包围或罗列几十种药物的大方,其药物作用例并不一定是增强了,因为许多药物相互之间是起了增强作用还是起了制约作用,还不太清楚,所以应在实践中加以研究探索。在药量方面,同样也存在着掌握合适剂量的问题,如药量太小,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药量过大,不但药物的溶解度有一定限制,而且有些药物超量之后会引起某些毒副反应。
(3)剂型的变化
根据患者证情的需要,采用适当的剂型。一般情况下,汤剂、散剂、冲剂等疗效较速,药力较大。丸药则为缓治,药力较小。肿瘤患者应以服汤药为主。但近年来在剂型改革上已取得不少进展,将汤剂制成冲剂,服用方便;或者将提取物制成浸膏片、注射剂等。但不论如何,中药汤剂可以随证加减变化,是最基本的剂型。
某些药物只能作散剂应用,入煎即可能失效,如五味子用于降谷丙转氨酶时,入煎即无此作用。
外用药方面,根据疾病不同的需要,用膏、丹、锭、饼、熏剂、洗剂剂等不同剂型,以适应不同的病灶要求‘
3、剂型与用法
在方剂的应用上,要求达到较好的效果,还必须重视剂型与用法。历代医药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已创制了多种剂型,如汤、散、丸、膏、丹、酒、锭、饼、栓、条线、浸洗、鼻吸、坐药、熏剂等,为临床所应用。
(1)汤剂
由药物组成方剂,加水煎成汤液饮服,称为汤剂。李东垣说:“汤音荡也,去大病用之。”汤剂一般吸收快,作用迅速,加减灵活,故在病情较急时,多采用汤剂。肿瘤患者多需要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要防止复发和转移,故主张以汤剂为主。著者所治的病例中,有坚持口服汤剂达十年以上者。汤剂视情况及病情是否稳定而可以调整每周服药的剂数。一般在病情不稳定时,应坚持每日服用汤剂。
(2)敢剂
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调服;如为粗末,则多用水煎服。细末散剂可用温开水冲服,或用米汤、黄酒调服。散剂服用方便,对胃肠直接作用。外用散剂是将药物研成极细末,撒布或用醋、酒、茶水调敷用处。
(3)丸剂 ’
将药物研细,川水泛或炼蜜或面糊、米糊,制为丸剂。水泛为小丸,一般如梧桐子大;蜜丸小则每丸重3克,大则每丸重9克。现在为了计量准确,均以药丸糊重或干重量计算,如每丸潮重或干重1.5克或3克等。有些经过调整适用的汤剂方药,也可以研细末炼蜜为丸改作丸药。
丸药的作用比较缓慢,取其舒缓而治之意,宜于久服缓治。但另外某些峻猛毒品,不能入汤、散者,只作丸剂应用,取其缓缓显效。故丸剂在肿瘤忠者中应用于下列情况:
①早期病灶手术切除后,病体虚弱,正气不足,可用丸剂长服;
②患者经手术或放射线治疗,根治后,病情基本稳定,连续观察几年,可以改用丸药缓治之;
③药性峻猛之剂,避免用汤剂强攻,可用丸药治疗,如大黄庶虫丸、舟车九等;
④一些有药物难以入煎剂时,可配入丸剂服用,如巴豆五物丸、蟾酥九等;
⑤一些贵重细料药物如麝香、牛黄、珍珠、冰片等不宜煎服的,可作丸药使用,如犀黄九等。
(4)膏剂
有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是将汤剂再三煎熬,取汁去渣,再用文火浓缩成稠状,加蜜收膏即成。滋补药多用膏,如黄芪膏、琼玉膏等。外用膏剂,一般作为薄贴外敷,是用油类将药物煎熬,去渣后再加黄丹等收膏,然后摊于纸上或布上,如消化膏、灭毒膏等。
(5)丹剂
分内服和外用两种。内跟丹剂多为药物研成细末,或再加糊状或粘性药汁剂制成各种形状。有些是用药品精炼而成,如三仙丹或由贵重药品制成丸剂型,但不叫丸而称丹,如已戊丹、至宝丹等。外用丹剂多为炼剂而成,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仅供外用。
(6)酒剂
是将药物放入酒内浸泡一定时间,成为药酒,如开管酒。或隔汤煎煮,如黄药子酒及其他药酒等。有的药物的有效成分只溶于酒精中,故酒剂有其一定作用。但肿瘤患者一般少用或不用为好。
(7)锭剂、饼剂、条剂
将药物研为极细末,用赋形剂和匀制成各种形式的剂型。锭剂可研末调服,或化调敷患处,如紫金锭;或制成饼剂外敷于宫颈管口或患部;或作成条剂、钉剂插入疮口或宫颈癌颈管巾。
(8)线剂
将丝或棉线放入药汁浸煮,用以结扎赘肉或有蒂之肿物,使瘤体自行干枯脱落,如芜花药线可用以系瘤。
公众微信二维码
关注"一生不得癌症秘诀"
微信/QQ:115159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