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北省医药医学科学研究所>> 贲门癌

原发性肾脏类癌介绍

文章来源:www.aizheng120.com 更新时间:2015年09月09日

原发性肾脏类癌介绍,原发性肾脏类癌原发性肾脏类癌非常罕见。Resniek等人于1966年首次报道此病,截至1996年国外文献仅有25例报道。肾类癌诊断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经临床和放射学检查他处未发现原发性肿瘤;

原发性肾脏类癌非常罕见。Resniek等人于1966年首次报道此病,截至1996年国外文献仅有25例报道。肾类癌诊断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经临床和放射学检查他处未发现原发性肿瘤;②有明显的神经内分泌分化,并被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超微结构研究所证实。肾脏类癌年龄分布在13—67岁,平均年龄48.2岁。70%肿瘤发生在50岁以后。性别无明显差别,男:女为0.9:1。

临床表现以腹痛和体重减轻最常见,还可见血尿、脓尿。仅8%的病人出现综合症状。约20%的肿瘤是在检查其它疾病的过程中被偶然发现。

原发性肾脏类癌常表现为临床低分级肿瘤,60%位于Gerota's筋膜以内(RobsonI期和Ⅱ期)。约8%的病人出现转移。与其它部位的类癌一样,肉眼观察肿瘤呈黄褐色、实质性、边界清楚,但有时难与肾细胞癌鉴别。肿瘤体积差异较大,2—30cra不等,大多数为6—8cm。较大肿瘤可表现为出血、坏死和囊变。曾有2例报道为囊性或多囊样肿块。目前未见有肾血管和肾门侵犯的报道。

在组织学上,肾脏类癌与其它部位类癌无法鉴别。肿瘤细胞呈巢状、带状或小梁状,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核呈卵圆形,被多形性、细小的颗粒状染色体包绕,偶见核仁。有丝分裂相不常见。免疫组化染色支持神经内分泌起源。嗜铬粒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和其它多肽类标志物阳性。超微结构显示肿瘤细胞质内神经内分泌颗粒,又称电子密度颗粒。

关于肾脏类癌的起源,还没有最后定论。有以下几种观点:①肾脏类癌被认为起源于肠道的嗜银细胞(Kulchitsky细胞),它具有摄胺脱羧作用。这种细胞广泛分布于胃肠道、肝胆管、呼吸道和某些器官,包括卵巢和胰腺。在泌尿生殖系统,多见于膀胱三角和尿道口、睾丸、前列腺。尽管Azzopardi和Hou证实后肾胚细胞对嗜银染色有反应,但在肾脏未证实有APUD(胺前质吸收与脱羧)细胞;②肾脏类癌起源于向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原始细胞系;⑧Zak等人提出,肾脏类癌起源于后肾上皮或由其它部位类癌转移所致;原发性类癌起源于在胚胎形成过程中隐人后肾中的神经嵴组织。

肾类癌组织学行为属恶性,32%转移到局部淋巴结或肝脏,局限性肝转移可整块手术切除。

由于目前报道病例较少,故对治疗、随访,以及对预后还无明确的结论。一般认为低分期患者预后好。原发性肾脏类癌目前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根治性肾切除,术后监测有无转移发生,有转移时可对转移灶进行手术治疗。

希望对您的就医提供些方便,如有疑问,请点击本站的其他相关文章。

文章:编辑102

肿瘤可以治愈吗?费用多少?点击此处免费咨询在线医生

防医托、防欺骗,不要轻信他人,治疗肿瘤疾病请选择正规的肿瘤医院。如果您对于以上文章的内容还有疑问,可以点击下面的按钮,与医生在线一对一交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