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血小板低,三类疾病要记得检查!报道称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患者占7.2%。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也可因血液系统受累而出现血小板减少的表现。
血液科医生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患者平时健康没有任何异常,没有家族史,没有出血倾向,但却在体检过程中发现血小板计数一项数值非常低,其他项均正常,对此,患者疑惑不已,一直健健康康的,血小板怎么就减少了呢?
血液科史主任介绍,单纯的血小板减少现象,常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以血小板破坏过多和或血小板生成减少为特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生率占出血性疾病的1/3左右。
但是,在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时,不只是依据血常规检查,还要经历一系列的排除检查,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风湿系统疾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三类疾病。
下面我们一一介绍:
幽门螺杆菌感染:
在ITP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发生率为47.9%高于健康体检者的23.8%。其发病机制可能为HP表面的Lewis抗原介导了HP与血小板的粘附,针对Lewis抗原产生的抗体与其结合后会激活补体系统而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
对于检查结果阳性的患者,应该在根治HP治疗后再次复查直至结果转阴。
风湿系统疾病:
对于就诊时有口眼干燥及四肢小关节僵硬等表现的患者,应该着重考虑风湿系统疾病的可能性。原发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常伴有多系统的损害,特别是血液系统。
报道称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患者占7.2%。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也可因血液系统受累而出现血小板减少的表现。因此门诊及住院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常规给予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G(IgG)、类风湿因子(RF) 、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核抗体(ANA)等风湿疾病相关的检查,以便及早明确诊断和给予治疗。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各类因素造成的甲状腺激素过度分泌的一类内分泌系统疾病。关于两者同时发病的机制目前倾向于因免疫失耐受以及抗甲状腺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物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
因此对于新诊断的ITP在治疗前应行甲状腺功能检查,而在甲状腺亢进患者的诊断和口服药物治疗过程中也应该给予血常规的监测。
患者就诊时,经常会问:血小板总是反反复复,激素药每天都吃“一大把”,病没治好,体型先变了,这个病还能治好吗?
在诸多血小板减少患者诊疗过程中,上述三类疾病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现象比较常见,但无论是血小板减少还是这几类疾病,其患病的根本原因还是患者机体免疫机能失衡紊乱,疾病也仅仅是诱发因素,血小板数值降低只是“表象”,因此,提升血小板,并使之稳定下来的前提,是要通过治疗平衡患者的免疫机制,标本兼治。
公众微信二维码
关注"一生不得癌症秘诀"
微信/QQ:115159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