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北省医药医学科学研究所>> 慢粒白血病

当“慢粒”步入慢病时代该如何治疗?如何应对?

文章来源:www.aizheng120.com 更新时间:2017年07月11日

当“慢粒”步入慢病时代,只要在慢性期内及时发现并坚持药物治疗,慢粒的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带癌生存成为一种常态。

相较于其他恶性肿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肿瘤领域内少有的获得显著临床进展的癌症。只要在慢性期内及时发现并坚持药物治疗,慢粒的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带癌生存成为一种常态。

中老年,慢粒发生概率大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白血病主要侵袭儿童和年轻人,事实上,慢性白血病专向成人下手,年纪越大发病概率就越大。

什么是慢性白血病呢?根据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和自然病程,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白血病细胞的分化停滞于早期阶段,多为早期幼稚细胞,病情发展迅速,预后不佳。慢性白血病细胞的分化停滞于相对成熟阶段,病情相对缓慢,自然病程甚至可达数年。

 

其中慢性白血病里最主要的两种分别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两者发病率比较相仿,十万人中大约有一人发病。目前我国慢粒患者总数已经超过10万人。

“慢淋”平均发病年龄较大,超过65岁;“慢粒”患者相对比较年轻,中年、老年都有出现,45-50岁以上比较常见,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

慢性白血病的发生和社会文明程度比较相关,李教授表示,近年这类疾病发病率的增长速度相当明显。

非遗传,源于染色体变异

为什么会得“慢粒”?很多人在寻求答案:是环境污染?抑或是射线辐射?李军民教授告诉记者,其实一切都是猜测,尚无明确定论,很多人都可能接触到相关污染物,但患病的只是极少数人。因此,只有特殊的人群接受特殊的环境刺激才可能促进发病。

关于“慢粒”的发病机理,我们已经完全搞清楚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科学研究发现,“慢粒”是人类第9对和第22对染色体末端基因位点发生易位、交换导致形成新的bcr-abl融合基因,编码成一个特异的蛋白质,即一种酪氨酸激酶,从而导致发病,造成白细胞急剧上升和脾肿大。至于染色体突变的诱因,现代的研究尚不能明确,我们只能知道它与遗传无关。  明确了发病机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种划时代的靶向药物相应问世了,即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由于它作用明确,效果也是非常的喜人,可谓是肿瘤治疗领域以单药控制一种肿瘤的成功标杆。

及时治,别等急变再用药

李教授提醒,尽管同样是慢性白细胞病,同样有靶向治疗的药物,但“慢粒”和“慢淋”的治疗策略完全不同,千万不能混淆。

“慢淋”自然生存期很长,如果没有明显临床表现,不用药物治疗,只有出现了疾病造成的临床损害,病情进入加速发展期,才需要药物治疗的介入;“慢粒”则不同,在病情平稳,尚在慢性期就应该开始治疗,而且需要坚持。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程可分为三期,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如果不治疗,慢性期的时间约三到四年,加速期为10个多月,一旦进入急变期,病人就只剩下两三个月的时间。慢性期治疗的目标就是将病情控制在慢性期,一旦进入急变期,预后相应很差,药物束手无策,连骨髓移植也很难做了。

李军民教授对此深有体会,在2000年他首批参与甲磺酸伊马替尼三期临床试验时,有个年轻的女病人在确诊3个月后因为不适应其他治疗手段加入其中,由于用药早,她到如今还好好生活着,而同期参与试验的病情进入加速期和急变期的病人,都已去世。由此可见,“慢粒”贵在早诊早治。

发病信号:白细胞数剧增

李教授指出,由于“慢粒”起病缓慢,早期没有任何症状,患者最早出现的自觉症状仅为疲倦乏力、多汗,而这又是中老年人常有的现象,很少有人会将此当回事,因此很容易贻误最佳治疗时机。相当多的患者是因为其他疾病去医院做血常规检查才发现“慢粒”的。另一些则因淋巴结或肝脾肿大而被发现。其实,如能定期进行常规体检,早期发现还是比较容易的。

白细胞的计数,正常值在4-10×109个/L,一般人因为感染等原因会造成白细胞上升,但“慢粒”造成的白细胞升高往往超过50×109个/L,而且不太容易降下来,因此一旦发现白细胞数值增高到5倍以上,且没有可解释的诱因,那一定要去血液科进行进一步检查。

李教授还提醒,某些病人血常规检查后发现白细胞计数并没有明显超标,但成分比例发生变化,这些情况也应该去血液科进一步诊断。

除了血象的变化,慢粒性白血病初期的其他症状和亚健康症状比较相似,比如多汗发热、乏力、面色苍白、体重减轻。腹胀也比较多,白血病会引起脾脏肿大,进而体现出腹胀症状。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比急性白血病脾脏肿大更为常见,程度也更明显。脾肿大可引起左肋部或左上腹沉重不适、食后饱胀的感觉。

监测随访:带癌长期生存

根据2009年美国血液年会公布的数据,初诊慢粒患者经过分子靶向药物治疗,8年的相关死亡率只有7%。而其预估的中位生存时间(50%的患者可以活过的时间)为19年。对第一代靶向药物耐药的患者,还可换用第二代靶向治疗药物。

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同一疾病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各异,即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疾病时期治疗方案也需随机应变,因此,每位慢粒患者在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尤须认真完成复查,通过正规渠道合理用药,一般而言,半年时间里染色体基因表达应达到预期目标,否则需更换医治方案。因此,慢粒患者应每隔3~6个月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骨髓指标等,这样才能知道病情是否得到很好的控制。

李军民教授还指出,靶向治疗已经让相当多数的病人实现带癌生存,尤其现在又有了相对便宜的仿制药,有些省份还纳入医保、新农保,更多的病人受益了。但是靶向药物治疗还不能除根,必须长期坚持用药。瑞金医院血液科多年研究发现,硫化砷与靶向药物有协同作用,联合用药对“慢粒”更有效果,目前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已经启动。李教授说,希望通过临床试验早日发现让病人减药停药、实现治愈的最佳治疗方案。

文章:编辑102

肿瘤可以治愈吗?费用多少?点击此处免费咨询在线医生

防医托、防欺骗,不要轻信他人,治疗肿瘤疾病请选择正规的肿瘤医院。如果您对于以上文章的内容还有疑问,可以点击下面的按钮,与医生在线一对一交流。